项目上线后的总结感悟

2020.12.18
nice image

背景

给Volvo主机厂商做的项目终于上线了,长达十个月之久的攻坚战到此落下帷幕。在此过程中团队的成员们都付出了许许多多的血与泪,项目中后期客户频繁改需求、加功能,而且还存在其他供应商和我们竞争,环境恶劣至极。这算是我第一次经历的一个完整的交付型项目,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方便日后参考与回顾。

人员方面

心态第一,能力次之

因为交付型项目不管是开发还是产品需要应对来自外部的压力,客户往往有着他的个性化需求,还会有内心预期的deadline。加班加点总是避免不了的,所以相比于一般的产研团队,项目团队的节奏都要快、工期都要紧。

原来从产研团队过来的同事无法适应这种模式的都离职了。项目团队对人员的抗压能力要求比较高,后续我们进行人员招聘的也是往这个方向去进行的。交付型项目人员的稳定性非常重要,因为人员的变动会影响项目的工期。把人员稳定下来,相当于项目已经成功了一半了。

自我激励和激励他人

做项目很苦,我内心也是有股信念支撑着把它做完上线的,原因如下:
1、从事公司的重点项目,内心上还是很有优越感的。
2、第一次带团队,并且一开始做的就是交付型项目,机会与挑战并存,希望可以从中借鉴获取宝贵的经验。

当然也要对团队的成员做相应的激励,要关注团队成员的成长,培养核心的人员,让其负责核心的业务模块(这跟他们的业绩直接关联)。培养他们对项目的责任心,让他们单独负责一个业务的核心模块,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业务、技术闭环,对他们的自我能力也有提升,利于他们将来的职业发展。

还有多跟团队的成员沟通,了解团队每个人员的需求,尽量去满足他们需求。切记,只承诺自己可以承诺的。

做事方面

给自己预留 Buffer

非常重要,因为项目的工期基本是不会变的,白纸黑字都写在合同上,延期就是违约。但是项目过程的可变因素实在是太多了,像需求的变更(不一定是外部原因)、技术方案变动、人员的异动等其他不可抗拒因素都会影响项目的工期。留有 Buffer 就能尽可能的避免延期的风险。当然加上 Buffer 的工期还是要得到客户和项目经理的认可的,所以还是需要准备充足的理由去说服他们,拿到这个Buffer。

做事情讲究性价比

做交付项目除非时间真的允许,不然真的没必要去追求完美的解决方案。而是要从项目的工期、时间性价比、后期的可维护性和可复用性,这几个因素去考虑最合适的解决方案。简单来说,就是做项目不是追求“最完美”,而是追求“最合适”。作为一个开发人员都需要具备“最快解决方案”的意识,这样便于应付来自客户的“紧急需求”。

做事具备全局观念

作为团队的leader,不能像之前做一线开发那样只关心当前功能的技术实现。而是需要具备全局的思维,做一个功能的同时不仅要关注技术实现,而且还要明白这个功能是要满足客户的什么需求,新的功能它所带来的影响点是什么,它会影响到现有的哪些功能模块。

还需要全方面了解目前在做的这款产品它的市场价值,不仅要知道这个产品要怎么做,还需要知道为什么要做这款产品。

应对客户方面

在交付型项目中,除了良好的心态、过硬的技术外,应对客户的方式也非常重要。

在对接客户时需要做到“凡事有交代,件件有着落,事事有回应”。例如:客户反馈问题时,告诉客户问题的产生的原因是什么,承诺解决的时间。如果解决时间暂时没法确认,就需要交代一个时间,告诉客户这个时间点可以给他一个交代。

和客户进行正式的沟通交流,还是需要用邮件进行往来,书面的交流更加具备严谨性,一切都可以有据可寻,防止客户后面随意变动需求或者增加功能。在和客户进行开会时,要保持一定的自信心,认真对待、准备充分,凡事做到实事求是。给客户一种值得信赖的感觉,方便以后持续性合作。

最后就是要善于引导客户,了解客户背后本质的需求,引导客户选择我们自己提供的方案。例如:客户的本质需求想填饱肚子,客户跟你说想吃满汉全席,但实际上给他们上一桌普通的家常菜也可以满足需求,还节约了我们的成本,实现所谓的“双赢”。

不要认为作为开发人员,就忽略对客户关系这块的关注。我认为客户应对技巧这块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还是很有意义的,如果将来到了企业管理层,或者自主创业,都需要用到这方面的技巧,要知道客户才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。

总结

最后总结下,不要对交付型的项目有着抵触的想法,任何项目只要自己认真去对待,平时过程中善于思考和总结,做到知识积累与沉淀,完成项目后都能有一定的收获,那它就是一个有意义的项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