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睡眠革命》读书笔记

2019.11.01
nice image

1、昼夜节律--光线是最好的生物钟调节器

(1)黑暗促进褪黑素的分泌,帮助入睡。日光会促进血清素的分泌,抑制褪黑素的分泌,帮助清醒。

(2)手机、电脑、电视等电子产品的屏幕发出的光包含大量高能短波蓝光。蓝光可以直接穿透晶状体到达视网膜,易造成眼疾和视疲劳;同时,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,妨碍自然睡眠过程,对睡眠造成不利。

(3)类似于篝火发出的黄光、琥珀光、红光不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,在预睡眠环境可以加以利用。而日光或日光灯有助于唤醒,提高灵敏度、工作效率,改善工作情绪,在需要保持清醒的时空,可以利用。

2、24×7身心修复---掌握机会让身心获得修复,焕发光彩

(1)每个人、每个年龄段需要的睡眠时间都可能不同,不要拘泥于8小时,这是不合理的,也不必为一两个晚上没有睡足而忧虑。

(2)以90分钟为一个周期计量睡眠。因为90分钟是人经历各个睡眠阶段(打瞌睡、浅睡期、深睡期、快速眼动睡眠期)所需要的时间。

把时间放在一周,每周获得35个周期(包括午间或傍晚可控修复期)是理想的,28(均天6时)-30个周期也非常好,一些人可能不需要这么多睡眠,那么可以减少。

可以通过日间30或90分钟的可控修复期,弥补因变化造成的昨晚或今晚的睡眠不足。

(3)睡眠前和睡眠后的时间与睡眠的时间同等重要。这两个时间段的行为会影响睡眠质量和第二天的状态。较理想的状态是这两个阶段分别有90分钟,作为预热时间和进行例行程序。不是闲着,而是做一些有益于睡眠或有益于启动和唤醒好状态的事情。

(4)日间小睡是一天中次优的身心修复阶段,有助于维持或改善随后的表现,提高生理和心理的灵敏度,并能有效改善情绪。

即使并没有真正进入睡眠状态也没有关系。重要的是,可以利用这段时间闭上眼睛、脱离这个世界片刻。能够睡着固然很棒,但徘徊在似睡非睡、似醒非醒的蒙眬、迷糊的状态中,同样也可以获得身心修复。

午间30分钟适宜,条件充足者可90分钟,但应注意睡眠惰性。或傍晚30分钟,久可能影响夜间睡眠。

(5)休息片刻。每隔90分钟,让自己的大脑休息一下,让思绪暂时远离我们的办公环境,让思想开一会儿小差。

这能使再度回到办公桌后的表现大幅提升,并让压力水平大幅降低。

如果能在一天中多次这样休息,那么效果就能叠加,让下午和黄昏不再那样困倦难当。这样的休息片段,也有助于“下载”自己的一天,帮助潜意识消化吸收正在做的事,并将它们归档保存。每过90分钟休息片刻,并在必要时打个小盹儿(插入可控修复期),让多次休整实现叠加的效果。

(6)夜间的睡眠周期、睡眠前和睡眠后的例行程序、日间小睡,还有这些零散的休息片段——有了这些,你的一天就不再是连续的拼命、拼命、再拼命,然后倒在床上睡上8个小时或更少时间,无奈地让一切又周而复始。

(7)此外,需要注意的是青少年以下的孩子比成人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。对婴幼儿,让他们拥有充足的高质量睡眠就好